歷史
迎向新時代
能樂一方面承繼傳統,一方面不斷朝嶄新層次進化。
從猿樂到能樂

The Shiba Noh Theatre constructed within the grounds of Tokyo’s Shiba Park in the Meiji Period.
“Koyokan butaibiraki no zu”
Yoshu Chikanobu
(National Noh Theatre collection)
明治維新(19世紀中期)後德川幕府滅亡,能劇與狂言再度遭受嚴重打擊。過去安定的地位與收入不復存在,甚至有演員不得不退隱,貴重的面具、戲服等遭到拋售,甚至流往國外。不過,維新後的新政府有力人士及貴族、財閥等再度提供支援,促成能劇與狂言再次復興,並推動嶄新嘗試。為了讓以往在戶外表演的能劇、狂言可以在室內表演,出現了在室內設置有屋頂的能舞臺此一表演型態,這也正是目前能樂堂的前身。此外,「猿樂」此一名稱也轉變為能劇與狂言合稱之「能樂」。
嶄新努力
從日本大正年間到昭和初期,能樂名演員輩出,學術研究也十分興盛。由於積極向學生等一般大眾宣傳並推動能樂普及,觀眾人數越發增加,國立音樂學校甚至開設了能樂科。不過由於社會大環境仍趨於保守,以喜劇為主的狂言未必獲得適切評價。其後,日本進入漫長的戰爭時期,能樂再度面臨重大打擊。但戰後雖然社會一片混亂,再次出現能樂復興趨勢。伴隨著喜劇解禁,眾多名演員活躍一時,狂言也獲得高度評價。
國立能樂堂開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
重拾活力的能樂界開始許多嶄新的嘗試,例如與現代戲劇交流或改編舊劇目、上演新戲等,也持續在國外公演。昭和58(1983)年,國立能樂堂於東京之千駄谷開幕,目的在於保存、復興能樂。此外,平成13(2001)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開表示能樂為「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產相關傑作」,平成20(2008)年能樂並獲列入「人類代表性無形文化遺產清單」,傳承600年以上的舞台表演藝術價值獲得全球認同。